(时光网首发,禁转载或洗稿;为方便行文,以下皆用演员名代替剧中角色)
为妻为母的女性在记述“his-story”的历史中无数次为男性的罪与恶埋单,而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则借披着惊悚外衣的【母亲!】把这一集体性的永恒悲剧具象化,无论解救这一悲剧的前途还有多么无可想象的漫长艰辛,这次呐喊都是值得欣慰的。
Via Baike.Baidu.com-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荣格近像
Via Baike.Baidu.com-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弗洛伊德近像
1.荣格认为,人是可以由“自我(ego)”向超越自我的“自性(self)”转变的,自我带有孤独及防备色彩,就像大表姐劳伦斯对丈夫哈维尔·巴登留宿的房客和慕名前来的书迷粉丝们有本能的排斥与恐惧,且面临再恐慌的危机或骚乱也绝不踏出象征自我的房屋半步(她一直强调这间房由她构建,而房本身对巴登及闯入者的庇佑就像作为妻和母的劳伦斯对与之相关男性的牺牲),这也可以视为对美国本土民众核心价值观的比喻;而自性却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兼容各种情绪,把诸多亚人格凝聚在一起,正面体现在米歇尔·菲佛饰演的女人与劳伦斯的互为映射,反面体现在不断受创、渗血的拟人化的房屋;
影片【危险方法】内法鲨和雨果·莫滕森饰演的荣格和弗洛伊德
2.按照荣格的理论,所谓个体只是组成完整人格的主人格,也就是说在主人格之外也存在次人格,这些并存的次人格都各自含有情绪。片中的菲佛与劳伦斯一样,同为女性且同为已婚并担任母亲的女性,但比起劳伦斯清素的打扮和喜静沉敛的性格,菲佛则显得外放、“浪荡”得多,这个穿着吊带黑丝袜的风韵美妇人先是和丈夫在初见的巴登、劳伦斯夫妇面前两次亲密热吻,又借生育的话题涉及被劳伦斯视为私隐的夫妻两性生活,其间更明示暗示(讽刺)劳伦斯服装不够性感挑逗对于丈夫而言没有女人味和性魅力,甚至被劳伦斯撞见她与丈夫嘿咻缠绵——实际上菲佛就是劳伦斯的次人格,一种掩盖在娴淑、周到、淡泊、压抑的妻子角色(职业属性)下的天然女性本色,她也有正常的生理肉体需求,也渴望在身体上被爱,所以在菲佛的“性启蒙”下,劳伦斯向巴登发出“你从来都不碰我”的怒吼,进而换来一次酣畅淋漓的sex,也借由这次亚人格的释放完成了真正意义上“母亲”身份的进化——她怀孕了。
菲佛和埃德在劳伦斯、巴登夫妇面前亲热,对“守活寡”的劳伦斯来说是一种唤醒
菲佛与埃德缠绵时被劳伦斯撞见,充满性启蒙的意味
3.反之,同样作为母亲的菲佛也毫无意外带有劳伦斯那样强烈的维护夫与子的本能母性,在两个儿子干戈动武最终一伤一亡的惨剧前,她的悲伤同样逆流成河——两个女性形象的互补互衬即自我至自性的转变,劳伦斯和菲佛足够提名奥斯卡的演技也让这种主次人格的呈现充满既矛盾对立又和谐统一的奇妙化学作用。
失去儿子的菲佛一改前段的性感也展现出和劳伦斯一样更为传统的母亲形象
4.自我向自性转变、进化的过程(因为荣格认为只有自性化的人才是完整意义的“和谐的人”),实际是一个去以自我为中心化的过程,即接纳并放大不易觉察、不常显露的次人格,这其间自然不乏主次人格彼此排异的交锋(次人格都会具备相当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并不百分百契合占统治地位的主人格——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在香妃娘娘“变成蝴蝶飞走”后乾隆震怒准备砍两位格格的脑袋时,紫薇在小燕子等劝说下实际逃离了紫禁城,是其内心的坚毅果敢的体现,但她也一路重复对皇阿玛的“负罪感”,这又和她逃离的做法是冲突的。更严重的,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精神分裂了)。
房屋在闯入者到来后开始莫名渗血,擦拭也几乎无法抹去这印记,象征劳伦斯心理受创
在菲佛夫妻先后进入房屋,乃至后来为菲佛丧子致哀的亲戚朋友和后半段巴登的书粉与杂七杂八的人大量涌入房屋时,和巴登许可、享受的状态作为鲜明对比的,是劳伦斯拒绝、憎恶的态度和惶恐不安的精神与不适的身体状态(她需要服用药物抑制这种不适),与之相随的是象征其母体自身的房屋受到闯入者的破坏(水管爆裂、墙面被外人粉刷、各种家具杯盘损毁等),并在地下室和木地板等各处有渗血迹象——这是独立的个人对社交性的群体的排斥,即次人格入侵时主人格遭遇冲撞的不良反应,而这种不良反应最终演化成劳伦斯与丈夫和所有人的的对立并以死亡作终结的悲剧。当然,通过结局我们也知道,这间房屋被不断毁灭又重生,一个接一个“母亲”通过心之晶石而轮回,彼此外貌性格不同,却要承受同样、既定的悲剧的宿命,也体现出女性独立不同个体和女性整个群体的统一。
房屋受到的破坏随着闯入者越来越多而愈发严重
5.荣格最为大众熟知的理论,即阿尼玛(Anima)与阿尼姆斯(Animus)的二联融合(syzygy)——阿尼玛是男性所含的女性特征或女性基因,并不在男性身上体现或消失,始终存在,其作用即使男性女性化,是男性思想内一种集体的女性印象;相反,阿尼姆斯则是女性男性化的一面,两种性别在无意识中其实都潜伏了另一性别的特征。荣格的理论也说得非常明确,阿尼玛是以遗传方式存在于男性无意识内的女性的整体形象,男性以此体会女性本质。这说明阿尼玛是天然的,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男性的任何情绪和反应中,是一种自发而不自觉的情感,而又因为男性按常理从出生起最早接触并最多接触的是母亲,所以母亲的形象其实是许多男性阿尼玛的代表。
初次读到丈夫新作品的劳伦斯更像一个为孩子取得成绩而震撼感动的母亲
影片开始于一张陷落火焰的女性的脸,随后是巴登凝望那颗晶石痴痴又得意的神情,而据巴登对埃德·哈里斯的描述,这颗晶石是他年少时一场大火失去一切后在废墟中所得,并给了他重建自我(及房屋等物质)的信念;由结局可知,这颗晶石实际是巴登从每一任濒死妻子的心中掏出(开头被火烧死的女性很自然就是劳伦斯之前巴登的妻子),是他能够不断重获一切、重回生活的“秘密”,晶石的出现、生活的重构,是以上一任妻子的死亡(即拟人化的房屋被焚毁)为条件的,但妻子想要营救的则是刚刚出生未久的婴孩,但婴儿被分食,在妻子纵火复仇时,真正存活、被她实际(通过give everything,即最后以生命、以心孕育的晶石)救下的,是巴登饰演的丈夫——这无形中为所谓的夫妻关系抹上了一层母子关系,母以自己生命的消逝换回子生命的延续。
片头被焚毁的女人其实就是上一任妻子/母亲
每次覆灭,巴登的历任妻子都已经完成生子到母亲的身份转变,而之所以有纵火的清洗式杀戮,导火索也是母亲无法保全自己的孩子,这反而成为重生(一次次重生、延续且不失去记忆,那是否可以视作是永生呢?)的一种必要条件,换句话说,巴登其实是妻子“母亲”这个身份的受益者(并间接杀害了自己的孩子),即一次次把“母亲可以救我延续我”的思想灌输到他脑中,他虽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女性特征,但他通过这种阿尼玛的积攒,也理解并掌握了女性的本质——她们愿意牺牲,愿意奉献,哪怕要她们的命为代价,而这才是最可怕最荒诞最悲凉的。
片末劳伦斯又是在悲剧发生后以焚毁结束一切,女性悲剧的死循环
而两人的孩子被食后,母亲劳伦斯难抑愤怒毙命暴徒们和父亲巴登要求劳伦斯停止杀戮选择原谅的举动,则又是明显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体现。
6.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父系社会提倡、通行的风俗、习惯等为男性原则,同理母系社会的风俗、习惯即为女性原则。女性原则认为女性特征是积极的,相反男性特征是消极的,影片中劳伦斯和巴登作为夫妻的日常相处貌似相安无事实则却是女性原则和男性原则的角力:
劳伦斯及象征她的房屋一直努力进行重建和修复,一切的核心点是希望家庭和睦温暖,构造一个以爱为主导、夫妻平等(譬如劳伦斯几次三番强调邀请客人进屋甚至入住是应该和自己提前商议的)、关系融洽(劳伦斯让巴登安心寻觅灵感写作,洗衣、打扫、烹饪等家务均由她独自承担,夫妻二人算各司其职)的安宁祥和的氛围,这是极明显的母系社会特征,自由、民主且博爱;
劳伦斯一直在重复这个修复房屋的举动
而面对劳伦斯指责闯入者对两人家庭(房屋)造成的损害及渴望商议的表态,巴登总是报以“你难道让我把他们赶出去么”这样的制霸式回答终结她的质疑,即不留商量余地、由自己作为男主人的身份进行决策,充满独裁的意味;他对埃德这样的书迷给自己的赞赏极为受用,且最终那场粉丝见面会演变为动荡、杀戮,正是其欲望无止境膨胀的恶果,这又是非常鲜明的父系社会特点,冲突不断、敌对好战,而这种男性原则最终也凌驾于女性原则,要了劳伦斯的命,要了每一任母亲的命。
海报上手捧代表重生的晶石的巴登则象征永恒“统治”女性并为其制造悲剧的男权
7. 母系社会维系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情感来实现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更为柔软感性,而父系社会则产生了人际关系的隔阂与对立,其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以情感作为纽带,而是出现了契约、法律、规定,政治、经济甚至战争随之而来,人们有了利益冲突,贫富也开始悬殊,阶级建立,地位和享有资源的差异又加剧了人与人的矛盾;所以弗洛伊德本人和最初提出并证明母系社会存的巴霍芬都推崇母系社会,而从母系社会看来,母亲是正面形象,所谓的“好妈妈”,而父亲则是负面形象,即所谓的“坏爸爸”。
海报上把心呈递出来的劳伦斯代表了永恒奉献的女性
劳伦斯与巴登的孩子出世后,这个“好妈妈”和“坏爸爸”的形象对立也达到巅峰:作为母亲的劳伦斯要求巴登遣散这些狂热到变态且已经引发祸乱灾难的崇拜者,并拒绝将孩子转交巴登以供他把孩子拿去给暴民们“瞻仰”,态度坚定凛然,一切都只为保护孩子安全;作为父亲的巴登对孩子出世的喜悦却掺杂了复杂的情绪,他希望将他血脉的延续作为某种胜利的标志展示给民众,以获得更多的崇拜,对功与名极端的渴望已经将其扭曲,置亲生孩子的安全于不顾,引发了孩子被分食、全员遭杀戮的终极悲剧。
孩子的降生把夫妻作为不同性别的矛盾推向极致
希望展示孩子的父亲
一心呵护孩子的母亲
【母亲!】中巴登饰演的丈夫、父亲是所有悲剧的制造者,且永世轮回不覆灭,象征了绵延至今并正在继续的父权和夫权统辖;劳伦斯饰演的妻子、母亲及每一个轮回中的妻子、母亲则是悲剧的承受者与救赎者,则代表了男权社会下女性永恒的悲剧。虽然达伦导演并未像弗洛伊德那样明确表示推崇母权而反对父权,但影片对女性悲剧呈现本身和对大众的提醒就是一种值得称许的慈悲,再鉴于达伦导演又是个异性恋,这——真的算很了不起了。